Search

清晨被鳥雀的啁啾吵醒,比聽著音樂醒來還開心。

藝術其實若沒有大自然的色彩聲音做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清晨被鳥雀的啁啾吵醒,比聽著音樂醒來還開心。

藝術其實若沒有大自然的色彩聲音做基底,畢竟好像少了什麼。聽天籟比聽人籟重要,山間明月,江上清風,開啟聽覺,也開啟視覺,應該時時感受,只進音樂廳,只進美術館畢竟容易侷限了自己的視覺與聽覺。

「美術」二字耐人尋味,「術」是技術,技術千萬,未必成就一「美」。被「技術」綑綁,更無成就「美」的可能。學院只重技術,沒有「美」的引領,創作便無生命可言,藝術趨附政治權威,藝術受市場操控,美術館失喪了藝術真正的核心價值,早已與「美」絕緣,距離十萬八千里。

你在美術館看到美了嗎?還是你想回來聽一聽江上清風,看一看山間明月。

一樹的鳥,各自像獨立的音符,在枝梢跳躍移動,譜寫著春天破曉晨光的交響詩,白居易寫「琵琶行」之前應該聽過,貝多芬譜曲「田園」之前也應該聽過。

鄭板橋有一篇重要的文章「鳥賦」,直說他厭惡把鳥關在籠子裡,他非常重要的觀點是:愛鳥,何不多種樹?這是十八世紀清代偉大的人性啟蒙思想,與歐洲同時盧梭等人的「生而自由」的哲學啟蒙運動相互輝映。

今天處處是受工業都會資本政治與市場箝制的「藝術」,處處是虛假偽造的「文化」潮流,學院推波助瀾,製造各式各樣把鳥關在籠子裏的「審美」。

此時此刻,讀一讀鄭板橋的「鳥賦」,也還是可以讀懂一句可貴的警語:「愛鳥,何不多種樹?」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